第282章:(早作准备)
奉天二年四月底,公孙贺收到李氏兄弟的消息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派出使者出使百越及岭南两地,就连夜郎等地,也是派出不少使者;其唯一目的,便是许以重金及中原封地为藉口,让其派兵帮助公孙宁作战。
公孙贺深感上官尹风势力的庞大,淮南王公孙皓是直接婉拒了其勤王的诏令,除了要对付楚军外,还要在背后与日渐兴起的绿林军相持,作为淮南主将的高崇也是力不从心,更何况公孙贺要对付的人是上官尹风,高崇是更加不愿意参与其中。
而公孙皓则是要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小皇帝公孙宁的叔叔,他倒是以为成朝皇帝的宝座原本自己也是有机会坐上去的,然后这个皇帝如果让其来坐,成朝只会是更加的繁荣。
成太祖皇极元年,上官逸云大军攻入百越,灭百越国,迁徙百越遗民至益州西充,立西充国,有壮兵三万余,这三万百越士兵只臣服于上官尹风,而这股士卒,且还在CD驻扎。
皇极元年末,上官逸云大军退出百越之时,复立先秦之桂林郡、象郡及南海三郡;广西全境皆属于桂林郡治下,治所桂林县,立郡守一名,文武管制于一体。
洪光元年三月,原百越遗民李绍文于桂林郊外举事,以复百越国为号,趁夜袭杀桂林郡守以下军队将领一十九人,复叛,当时桂林郡治下军队有军四万,何靖对于此颇为不屑,也是因为当时李绍文麾下军兵不过两千余人,根本不成气候。
然而就是此等大意,两年时间,叛军攻势迅猛,迅速发展成拥兵五万余人庞大部队,桂林四万留守部队分散在桂林全郡之下,且桂林也被包围在叛军的包围圈之中,中原当时正是大战的时候,就连上官尹风也是在征伐河北的路上,这件事情自何靖时期开始便没有再管。
援尽的情况之下,桂林代郡守何柏引颈自杀,自此广西全境落入李绍文手中,李绍文随即复百越国,自号光越皇帝,并在同年底遣使入洛阳称臣,负责这件事情的人恰恰就是当时太常寺卿公孙贺。
也是因为如此,公孙贺与李绍文的关系也算是有些渊源。
奉天二年四月底,百越国皇帝李绍文遣麾下大将南珲带军三万,携带辎重入长沙国拜叩小皇帝公孙宁,并与不久前入长沙国的岭南国王麾下大将惠阊所带岭南士卒一万五千余人,合兵一处,同时朝襄阳进发。
而夜郎国也在要求了不少好处的情况之下,派出了一支五千人的盘瑶士兵,而所谓的盘瑶即瑶族士兵,这些盘瑶士兵都背着长长的弯刀,作战之时皆赤膊,穿着暗绿色的特有长裤,腰间别着数把小匕首,脸上用盘瑶族传下的特制的花彩涂抹成五颜六色,且还带着不少花里胡哨叮当响的饰品。
襄阳城下,李长荣麾下士卒已经是第三次被打退,一直等待援军赶来的李氏兄弟倍感襄阳城墙的高大,对于此次作战的信心已经减少了许多。
梁欣作为此时襄阳的最高统帅,与李氏兄弟一样,内心也是倍感压力巨大,要不是昨日赶来的一万援兵,此刻他手下士卒已经不到五千,内心却是很佩服这些个九江士卒,居然如此能打。
襄阳周边县城的锦衣卫探子已经有不少被杀,且人头也被扔到了襄阳城下,上官尹风曾经说过,锦衣卫乃亲军卫,戍天子近侧,杀锦衣卫异同谋反,按律要满门抄斩,现在却是公孙贺拿锦衣卫做文章的大好借口。
“襄阳丢不得啊...”望着逐渐退去的李氏兄弟,梁欣长叹着说道。
南阳城
自冯异于长沙王宫内逼着皇甫南站队之后,南阳城中已经没有了要上官尹风让位的风言风语,那些个蠢蠢欲动的不轨之人则彻底蛰伏了起来,杀人立威之后,冯异俨然已经是南阳城的最高统帅,然而冯异却不是匹夫,政事依然是皇甫南代管,军事则安排了荥阳王贺英为主帅,慕容光这个南阳守备却成了副手,而他自己,则是带兵驻扎在宛城,以备不时之需。
“若不是汉军在山西与拓跋氏打得如火如荼,恐怕我们没有这么安逸的时间来筹备其它事情。”冯异兀自端起一杯茶,大口的喝下去。
“将军,贼军攻势甚猛,襄阳城内军力不过两万,如何抵挡得了?”新任宛城县令皱眉看着冯异:“若是梁将军守不住襄阳,樊城内的守军只有半个营,如何守得住?”
冯异放下茶杯,摇了摇头道:“不怕,襄阳还有本将的六千羌兵,论野战,不是本将看不起那群九江兵,他们还真不是对手。”
“将军,下官听说公孙贺在长沙境内极力交好当地土民,且此人在太祖时期曾负责百越受降等事,与岭南、百越及夜郎等国关系匪浅。”说着觑着冯异的表情道:“下官的意思是,公孙家与现在的百越国君主李绍文有恩,若是许以重利,说不定此三国会出兵帮助公孙家,甚至是进入襄阳。”
话音一落,冯异喝茶的动作停滞在半空,随即瞪大了眼睛,问道:“此言当真是老成谋国,本将却为想到,于此,当真是要提前提防。”
“将军言之有理,岭南国不必说,单是那百越人却是我中原士卒一大要害,不少士卒都害怕与百越兵交战。不仅如此,夜郎国境内更有不少盘瑶土民,那些个盘瑶人打起仗来我中原士卒颇不是对手,前汉时期不知道有多少汉军死在那些盘瑶土民的手里,所以,将军定要早作准备才是。”
冯异听完之后立马起身:“先生所言有理,本将这就前去安排。”
“莫不要与那些盘瑶人对战啊...”冯异离开之后,县令低声叹气的说道。
第二天,在冯异的安排下,一支一万余人的羌兵陆续离营,按照命令前往樊城驻扎,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