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教授:“这个纪念园顺着山势,分为上中下三层院落,还有一个很大的西花园,亭台楼阁,湖面可以划船。整个故居依山面向黄河,景色美丽。我去过两次(李教授插话道:我去过三次,其实正确的理解,你们应该把这个所谓故居理解成民俗园)。”
梁教授:“里面所建的房子,摆放的东西,还有160余尊彩塑泥像,和杨贵妃一丝一毫的关系都没有。都是21世纪制造出来的东西,你们说这种故居有什么意义?”
张一涵:“那我们现在去那个独头村,起码可以找着杨贵妃啊,呃,起码可以找着杨玉环啊。”
李教授:“你怎么能肯定杨贵妃就是那个村的人?”
梁教授:“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内对杨贵妃的出生地,展开了一番争夺。”
韩秋生:“争夺?梁老师,这有什么好争夺的?”
李教授:“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资源的争夺,是各地政府特别着紧之事。别说杨贵妃了,诸葛亮的出生地之争,好几个省都卷入进去了。有几个地方政府长期为这个事打官司,甚至都到了互相登报攻击、谩骂的地步。”
梁教授:“不光是杨贵妃,四大美女的出生地,不少都是有争论的。你们这个所谓的寻美计划,麻烦可是绝不像你们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为坐着飞机到地方,把人找着照片视频一拍就完事了,是不是?”
韩秋生还真是这么想的,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见不着杨贵妃。怕古代人把女人藏得严实。尤其是这种大美女,尤其是还是亲王或者皇帝的妃子。另外听了张一涵说的,这历史已经变了,那么杨贵妃还会不会做王妃或者贵妃,已经不一定了。甚至是不是还叫杨玉环,他觉得都够呛。他还真没有想到,困难比他最悲观的想象都要悲观。这要是连杨贵妃是哪里人,都弄不清,这可要怎么找啊?
李教授:“对于杨贵妃的出生地,历史上有三种说法,或者到现在总共有四种说法,牵涉到三个地方。一说贵妃是‘蒲州永乐’人,这个‘蒲州永乐’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这种说法确实是主流观点。但你们要注意,史籍上说这是杨玉环的‘祖籍’,也就是说杨玉环是不是出生在这里,又是不是在这里长大,是存疑的。但史籍记载皇帝正式册封杨贵妃的时候又说贵妃生于‘蜀郡’,这个‘蜀郡’就是成都。这是第二种说法。”
梁教授:“还有第三种说法,”张一涵喊了起来:“两位老师能不能饶了我们俩!”梁教授笑了,继续说:“这第三种说法还说得特别详细,说杨玉环开元七年也就是公元719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容州’。‘容州’就是现在的广西玉林市容县。”
张一涵:“要说广西可以出杨贵妃这样的大美女,我可真不信。山西还有可能,要是成都,那可能性就更大。成都山清水秀的,出了杨贵妃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儿,才合情合理。”
梁教授摇摇头:“历史不能猜测,更不能想象。要确定一个历史事实,我们连史书上说的都不敢确信,更何况是你的猜测和想象。”
韩秋生心里说:这点您老倒是说的一点儿没错。您要是知道刘备曹操都英年早逝,一点成就都没有,您老还不得脑溢血啊。
韩秋生:“那两位老师,你们认为我们拿什么来确定一件历史事实呢?”
李教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明确的考古成果,说穿了就是收藏下来或者发掘出来的东西。当然最好是发掘出来的东西,收藏的东西仍然不是很可靠。这是确定无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件历史事实的唯一途径。”
梁教授继续说:“另外你们该知道,唐朝史籍分为《旧唐书》和《新唐书》两种,关于杨贵妃的出生地新旧唐书的记载并不一样。其中《新唐书》说:杨贵妃的曾祖父是隋朝大臣杨汪,后来籍贯迁到了山西永济。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成了孤儿,就在叔父家里长大。刚开始是做了寿王李瑁的王妃。”
李教授:“《旧唐书》的说法又不一样。《旧唐书》说:杨贵妃的高祖杨令本,是金州刺史,她父亲杨玄琰是蜀州司户。杨贵妃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就生活在她叔父杨玄璬家中,她叔父在河南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当个小官。在开元初年,宫中最得宠的是武惠妃,为了武惠妃玄宗把王皇后都废黜了。结果武惠妃不久却死了,玄宗非常难过,茶饭不思。就有人说杨玄琰的女儿杨玉环非常漂亮,结果召来一见,玄宗大悦。”
梁教授:“这个杨令本,在李世民贞观年间担任过很多比较重要的职务。先是库部郎中,后来还任过金州和沂州刺史,是有名的廉吏就是清官。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他是隋朝吏部尚书、戴国公杨汪的儿子。所以杨贵妃是杨汪的后世子孙应该是确定无疑,是真正的名门之后。”
李教授:“所以你们看,新旧唐书实际上有很多共同的说法。首先杨贵妃出身不是小门小户的农家女,而是名门之后。实际上她的高祖更加有名,就是杨震。所以我们认为杨玉环肯定不是纯正的汉族人,因为隋朝杨家人本身就不是纯正的汉族。另外杨玉环很小就成了孤儿,是由叔父养大,这一点新旧唐书都没有分歧。但是问题是杨玉环是在哪里长大的,是就在山西长大的,还是在成都长大的,还是在广西长大的,都是有争论的问题。”
梁教授:“第三种说法是这样的:在唐朝有一个叫许子真的人编著了一本《全唐文》,这个《全唐文》比《全唐诗》人们认为更具有正史参考价值。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客观史料价值比较高。在这个《全唐文》的第四卷收了一篇文章,叫《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就是一篇碑文。古代纸质的东西保存不易,所以碑文的历史价值,要大于很多东西。另外这个许子真就是唐朝人,距杨贵妃的时代比后世近得多,所以他搜集的资料也比较可信。在这篇碑文中,清楚的记载杨贵妃有三个籍贯:一是生父杨维的祖籍容县十里乡杨外村;二是义父杨康的祖籍,这个祖籍具体已不可考,而杨康当时就在容州府后军都督府任职。我认为籍贯可能就是容州。”
张一涵插话道:“想不到杨贵妃是杨康的义女,那不就是郭靖郭大侠的干侄女吗?那不就是杨过的干姐妹吗?”
李教授:“少胡扯,严肃点。这个碑文的第三种籍贯就是杨玉环的另一个义父杨琰。杨琰的祖籍是陕西弘农华阴,后来迁到山西蒲州永乐。这个杨琰当时在容州府任长吏。”
韩秋生:“两位老师,一个人怎么会有三种籍贯,这还可信吗?”
梁教授:“怎么不可信?籍贯是什么?严格来说就是父亲的出生地,通俗的说父亲的户口在哪里。杨玉环一个生父,两个义父,所以当然就会出现三种籍贯。这没有什么奇怪。”
张一涵:“韩兄,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义父就是干爹嘛。干爹,你懂的,哈哈哈!”
梁教授怒视张一涵:“再胡说,这事儿我们不管了!”
韩秋生在桌下踢了张一涵一脚:“两位老师别生气,一涵是开玩笑的,他没有恶意。”
梁教授:“小韩啊,你看看,这篇碑文和新旧唐书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起码都说明杨贵妃很小就成了孤儿。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贵妃童年时代,很可能是在成都长大的。”
韩秋生:“为什么?”
梁教授:“因为这篇碑文证明,杨玄琰不是贵妃的生父而是义父(瞥了张一涵一眼,张一涵赶紧讨好的笑笑)。这个杨玄琰历史上有比较清楚的记载,他是陕州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是个县级市,”张一涵插话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以前坐火车经过了好几次,不过都不停车。”
梁教授:“灵宝是个小站,动车一般都不停,只停三门峡站。哎,别打岔,又被你打乱了。这个杨玄琰应该就是碑文中的杨琰,他在历史上比较确定的记载,就是长期在蜀州也就是成都担任司户,是个小官。杨玄琰去世的时候玉环十岁,所以我们比较支持这个说法,就是杨贵妃十岁前住在成都,十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去了叔父家,住在洛阳。”
李教授:“别看就这么一个轻巧的说法,要是我们歪一歪嘴,就发财了。”
韩秋生:“为什么啊,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