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剑问道 > 玄幻魔法 > 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 > 《天工开物 下篇 五金》译文

《天工开物 下篇 五金》译文(1 / 1)

宋子曰: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舆、台1,缺一焉而人纪不立矣。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与后世,其义亦犹是也。贵者千里一生,促2亦五六百里而生;贱者舟车稍艰之国3,其土必广生焉。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贸迁有无,货居《周官》泉府4,万物司命系焉。其分别美恶而指点重轻,孰开其先而使相须于不朽焉?

1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舆、台:见《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甲至癸),人有十等(王至台)。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2促:近。

3舟车稍艰之国:舟车难于达到的偏僻地区。

4泉府:掌管钱币铸造及流通的官府。《周礼》:“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泉府掌以市之征布”。

宋先生说:人分十个等级,从高贵的王、公到低贱的舆、台,其中缺少一个等级,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就建立不起来了。大地产生出贵贱不同的各种金属(五金),以供人类及其子孙后代使用,这两者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贵金属,大概一千里之外才有一处出产,近的也要五六百里才有。五金中最贱的金属,在交通稍有不便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储藏。最好的黄金,价值要比黑铁高一万六千倍,然而,如果没有铁制的锅、刀、斧之类供人们日常生活之用,即使有了黄金,也不过好比只有高官而没有百姓罢了。金属的另一种作用是铸成钱币,作为贸易交往中的流通手段,由《周礼》所说的泉府一类官员掌管铸钱,以牢牢控制一切货物的命脉。至于分别金属的好与坏,指出它们价值的轻与重,这是谁开的头,使得它们彼此相辅相成而又永远地起作用呢?

黄金

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白银入洪炉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鼓鞲而金花闪烁,一现即没,再鼓则沉而不现。惟黄金则竭力鼓鞲,一扇一花,愈烈愈现,其质所以贵也。

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又川北潼川1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其余皆麸麦形。入冶煎炼,初出色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儋、崖2有金田,金杂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若有则限。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3,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初得时咬之柔软,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人。河南蔡、巩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大抵赤县之内隔千里而一生。《岭表录》4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此恐妄记也。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上(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立见分明。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惟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硼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5用,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

凡假藉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广南货物以蝉蜕壳调水描画,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火炸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又即还原耳(黄矾详《燔石》卷)。

1川北潼川:今四川梓潼。

2儋、崖:儋耳、琼崖,即海南岛。

3铁落:锻打铁时敲出的铁渣。

4《岭表录》:即《岭表录异》,唐人刘恂著。

5朱:指朱砂。

黄金是五金中最贵重的,一旦熔化成形,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白银入烘炉熔化虽然不会有损耗,但当温度够高时,用风箱鼓风引起金花闪烁,出现一次就没有了,再鼓风也不再出现金花。只有黄金,用力鼓风时,鼓一次金花就闪烁一次,火越猛金花出现越多,这是黄金之所以珍贵的原因。中国的产金地区约有一百多处,难以列举。山石中所出产的,大的叫马蹄金,中的叫橄榄金或带胯金,小的叫瓜子金。在水沙中所出产的,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麦麸金、糠金。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这些都要先经淘洗然后进行冶炼,才成为整颗整块的金子。

黄金多数出产在我国西南部,采金的人开凿矿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这种石呈褐色,一头好像给火烧黑了似的。蕴藏在河里的沙金,大多产于云南的金沙江(古名丽水),这条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绕过丽江府,流至北胜州,迂回达五百多里,产金的有好几段。此外还有四川省北部的潼川等州和湖南省的沅陵、溆浦等地,都可在江沙中淘得沙金。在千百次淘取中,偶尔才会获得一块狗头金,叫做金母,其余的都不过是麦麸形状的金屑。

金在冶炼时,最初呈现浅黄色,再炼就转化成为赤色。海南岛的澹、崖两县地区都有砂金矿,金夹杂在沙土中,不必深挖就可以获得。但淘取太频繁,便不会再出产,一年到头都这样挖取、熔炼,即使有也是很有限的了。在广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洞穴中,刚挖出来的金好像黑色的氧化铁屑,这种金要挖几丈深,在黑焦石下面才能找到。初得时拿来咬一下,是柔软的,采金的人有的偷偷把它吞进肚子里去也不会对人有伤害。河南省的汝南县和巩县一带,江西的乐平、新建等地,都是在平地开挖很深的矿井,取得细矿砂淘炼而得到金的,可是由于消耗劳动力太大,扣除人工费用外,所得也就很少了。大概在我国要隔千里才会找到一处金矿。《岭表录》中说:“有人从鹅、鸭屎中淘取金屑,多的每日可得一两,少的则毫无所获。”这个记载恐怕是虚妄不可信的。

金是最重的东西,假定铜每立方寸重一两,则银每立方寸要增加三钱重量;再假定银每立方寸重一两,则金每立方寸增加重量二钱。黄金的另一种性质就是柔软,能像柳枝那样屈折。至于它的成分高低,大抵青色的含金七成,黄色的含金八成,紫色的含金九成,赤色的则是纯金了。把这些金在试金石上划出条痕(这种石头在江西省信江流域河里很多,大的有斗那样大,小的就像个拳头,把它放进鹅汤里煮一下,就显得像漆那样又光又黑了),用比色法就能够分辨出它的成色。纯金如果要掺和别的金属来作伪出售,只有银可以掺入,其他金属都不行。如果要想除银存金,就要将这些杂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用泥土涂上或包住,然后放入坩埚里加入硼砂熔化,这样银便被泥土所吸收,让金水流出来,成为纯金。然后另外放一点铅入坩埚里,又可以把泥土中的银吸附出来,而丝毫不会有损耗。

黄金以其华美的颜色为人所贵重,因此人们将黄金加工打造成金箔用于装饰。每七厘黄金捶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把它们黏铺在器物表面,可以盖满三尺见方的面积。金箔的制法是:把金捶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里,用力挥动铁锤打成(打金箔的锤大约有八斤重,柄很短)。乌金纸由苏州或杭州制造,用东海大竹膜做原料。纸做成后点起豆油灯,封闭着周围,只留下一个针眼大的小孔通气,经过灯烟的熏染制成乌金纸。每张乌金纸供捶打金箔五十次后就不要了,还未破损的话,可以给药铺作包朱砂之用,这是凭精妙工艺制造出来的奇妙东西。

夹在乌金纸里的金片被打成箔后,先把硝制过的猫皮绷紧成小方板,再将香灰撒满皮面,拿出乌金纸里的金箔放上去,用钝刀画成一平方寸的方块。然后屏住呼吸,拿一根轻木条用唾液黏湿一下,黏起金箔,夹在小纸片里。用金箔装饰物件时,先用熟漆在物件表面上涂刷一遍,然后将金箔黏贴上去(贴字时多用楮树浆)。陕西省中部制造的皮金,是用硝制过的羊皮拉至极薄,然后把金箔贴在皮上,供剪裁服饰使用。这些器物皮件因此都显出辉煌夺目的美丽颜色。凡用金箔黏贴的物件,如果日后破旧不用,可以刮下来用火烧,金质就留在灰里。加进几滴菜子油,金质又会积聚沉底,淘洗后再熔炼,可以全部回收而毫无损耗。

杭州的扇子是用银箔做底,涂上一层红花子油,再在火上熏一下做成金色的。广东、广西的货物是用蝉蜕壳磨碎后浸水来描画,再用火稍微烤一下做成金色的,这些都不是真金的颜色。即使由金做成的器物,因成色较低而颜色浅淡的,也可用黄矾涂染,在猛火中烘一烘,立刻就会变成赤宝色。但是日子久了又会逐渐褪色,如果把它拿到火中焙一下,则又可以恢复赤宝色(黄矾详见《燔石》卷)。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1以赔偿,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惟滇中可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硐中有铆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上楮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镬,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铆,其外包环石块曰矿。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垛,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熔出团约重百斤。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2。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3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4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大抵坤元5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6,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7,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埚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埚底,名曰银锈。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炉式并具于左。

1括派:搜括摊派。

2交箑(shà):团扇。

3陀僧:一种矿石,为黄色的氧化铅。

4世宝:世上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

5坤元:大地。

6日用剪、斧口中委余:大约是指剪割银块时掉下的渣滓,平时所用的剪刀斧头是不会掉下银渣来的。

7钣锭:板状或块状的银锭。

中国产银的情况大体上是这样的:浙江和福建两省原有的银矿坑场,到了明初之时,有的仍然在开采中,但是有的已经关闭了。江西饶州、信州和瑞州三个州县,有些银坑还从来没有开采过。湖南省的辰州,贵州省的铜仁,河南省的宜阳县赵保山、永宁县秋树坡、卢氏县高嘴儿、嵩县马槽山,四川省的会川密勒山,以及甘肃省的大黄山等处,都有优良的产银矿场,其余的地方就难以一一列举了。然而,这些银矿一般而言都没有多少产量。因此每次开采时,如果采银的数量还达不到原定的最低限额,那么参加开采银矿的人就得摊派钱财用来赔偿。如果法制不严,就很容易出现偷窃争夺而造成祸乱的事件,所以禁戒律令又不得不十分严苛。河北和山东一带,由于天气寒冷,石层又薄,因而不出产金银。以上八省合起来的产银总量还比不上云南省的一半呢,所以开矿炼银,只有在云南一省可以常办不衰。

云南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个地方储量最为丰富,曲靖、姚安位居其次,镇沅又居其次。凡是石山洞里蕴藏有银矿的,在山上面就会出现一堆堆带有微褐色的小石头,分成若干个支脉。采矿的人要挖土一二十丈深才能找到矿脉,这种巨大的工程强度不是几天或者几个月所能完成的。找到了银矿苗以后,才能知道银矿具体所在。银矿埋藏得很深,而且像树枝那样有主干、枝干。采矿的工人跟踪着银矿苗分成几路横挖找矿,一边挖一边还要搭架横板用以支撑坑顶,以防塌方。采矿的工人提着灯笼分头挖掘,一直到取得矿砂为止。在土里的银矿苗,有的掺杂着一些黄色碎石,有的在泥隙石缝中出现有乱丝的形状,这都表明银矿就在附近了。银矿石中,含银较多的成块矿石叫做礁,细碎的叫做砂,其表面分布成树枝状的叫做铆,外面包裹着的石块叫做围岩。围岩大的像斗,小的像拳头,都是可以抛弃的废物。礁砂形状像煤炭,底下垫着石头因而显得不那么黑。礁砂的品质分几个等级(矿场主挖到矿砂后,先要呈交官府验辨分级,然后再行定税)。刚出土的矿砂用斗量过之后,交给冶工去炼。矿砂品质高的每斗可以炼出纯银六七两,中等的矿砂可以炼出纯银三四两,最差的可以炼出的纯银只有一二两(那些特别光亮的礁砂,反倒由于里面的精华已经被泄漏得太多,最终得到的纯银反而偏少)。

礁砂在入炉之前,先要进行手选、淘洗。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的,土墩高约五尺左右,炉子底下铺上瓷片和炭灰之类的东西,每个炉子可容纳含银矿石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在矿石周围叠架起来。靠近炉旁还要砌一道砖墙,高和宽各一丈多。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靠这一道砖墙来隔热,拉风箱的人才能有立身之地。等到炉里的炭烧完时,就用长铁又陆续添加。如果火力够了,炉里的矿石就会熔化成团,这时的银还混在铅里而没有被分离出来。两石银矿石熔成团后约有一百斤。冷却后取出,放入另一个名叫分金炉或者虾蟆炉的炉子里,用松木炭围住熔团,透过一个小门辨别火色。可以用风箱鼓风,也可以用扇子来回扇。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熔团会重新熔化,铅就沉到炉底(炉底的铅已成为氧化铅,再放进别的炉子里熔炼,可以得到扁担铅)。要不断用柳树枝从门缝中插进去燃烧,如果铅全部被氧化成氧化铅,就可以提炼出纯银来了。刚炼出来的银叫做生银。倒出来凝固以后的银如果表面没有丝纹,就要再熔炼一次,直到凝固的银锭中心出现一种云南人叫“茶经”的一点圆星。接着加入一点铜,再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倒入槽里就会现出丝纹了(倒进槽里才能出现丝纹,是因为四周被围住,银气不会四处走散)。云南楚雄的银矿有些不一样,那里的矿砂含铅太少,还要向其他地方采购铅来辅助炼银。每炼银矿石一百斤,就得先在炉子里垫二百斤铅,然后才鼓风将矿砂冶炼成团。至于再转到虾蟆炉里使铅沉下分离出银的方法则是相同的。银的开采和熔炼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其他方法。讲炼丹的方书和谈医药的《本草纲目》中,常常没有根据地乱想乱注,真是令人十分讨厌。

一般说来,金和银都是大地里面隐藏着的宝气的精华,因此产金的地方三百里之内没有银矿,产银的地方三百里之内也没有金矿。大自然的安排设计,从这里也能看出个大概。有的干粗活儿的人把扫刷到的泥尘放进水里进行淘洗,然后再加以熬炼,这就叫做淘厘锱。操劳一天,少的只能得到三分银子,多的也只有六分银子。这些银屑都是平常从剪刀或者斧子口上掉下来的,或者是由鞋底带到街道地面,或者是从院子房舍扫出来被抛弃在河边的。泥尘中必然会夹杂着一些银屑,这并不是浅的浮土上所能出产的。

世间使用的银,只有红铜和铅两种金属可以掺混进去用来作假,但是把碎银铸成银锭的时候,就可以除去杂质加以提纯。方法是将杂银放在坩埚里,送进高炉里用猛火熔炼,撒上一些硝石,其中的铜和铅便全部结在埚底了,这就叫做银锈。那些敲落在灰池里的叫做炉底。将银锈和炉底一起放进分金炉里,用土甑子装满木炭起火熔炼,铅就会首先熔化,流向低处,剩下的铜和银可以用铁条分拨,两者就截然分开了。人工与天工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炉的式样附图于左边。

附:朱砂银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惟朱砂银愚人1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2,煎成至宝。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3。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4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1愚人:愚弄人。

2盗银气:吸收银的成分。

3“拣出其银”句:把银子从混合物中拣出,剩下的只有银之形而无银之实,只是一堆渣滓。

4折去:损失掉。

那些虚伪的方士用炉火骗人的方法中,用朱砂银愚弄人是比较容易的。在罐子里放入铅、朱砂、白银等物,封存起来,用火低温养二十一天后,朱砂含有银的成分,成为很好的宝物。把银子挑出来,剩下的已经没有银的样子,光有渣滓了。放铅炼时,随着火力铅有损耗,再炼几次,一点儿都不剩了。损失了朱砂、炭的钱,笨人还抱着贪恋不放,我把这也记录下来。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凡铜坑所在有之。《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三十七,或有所考据也。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东南间自海舶来1,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礓石,而有铜星,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流出,不似银矿之为弃物。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2,或如礓铁。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旁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凡铜质有数种。有全体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旁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东夷铜又有托体银矿内者,入炉煎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出零银,然后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江西则产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惟人打造。

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钲(今名锣)、镯(今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高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

凡造低伪银者,惟本色红铜可入。一受倭铅、砒、矾等气,则永不和合。然铜入银内,使白质顿成红色,洪炉再鼓,则清浊浮沉立分,至于净尽云。

1舶来:用船运来。

2鍮(tou)石:天然黄铜。

世间用的铜,开采后经过熔炼得来的只有红铜一种。但是如果加入炉甘石或锌共同熔炼,就会转变成黄铜;如果加入砒霜等药物,可以炼成白铜;加入明矾和硝石等药物可炼成青铜;加入锡的得响铜;加入锌的得铸铜。然而最基本的质地不过是红铜一种而已。

铜矿到处都有,《山海经》一书中提到全国产铜的地方共有四百三十七处,这或许是有根据的。今天中国供人使用的铜,要算西部的四川、贵州两省出产为最多,东南多是从国外由海上运来的,湖北省的武昌以及江西省的广信,都有丰富铜矿。从湖南衡州、瑞州等地出产的蒙山铜,品质低劣,仅可以在铸造时掺入,不能熔炼成坚实的铜块。

产铜的山总是夹土带石的,要挖几丈深才能得到,取得的矿石仍然有围岩包在外层。围岩的形状好像礓石那样,表面呈现一些铜的斑点,这又叫做铜璞。把它拿到炉里去冶炼,仍然会有一些铜流出来,不像银矿石那样完全是废物。铜砂在矿里的形状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有的暗,有的像黄铜矿石,有的则像礓铁。把铜砂夹杂着的土滓洗去,然后入炉熔炼,经过熔化后从炉里流出来的,就是自然铜,也叫石髓铅。

铜矿石有几个品种,其中有全部是铜而不夹杂铅和银的,只要入炉一炼就成。有的却和铅混杂在一起,这种铜矿的冶炼方法是:在炉旁留高低两个孔,先熔化的铅从上孔流出,后熔化的铜则从下孔流出。日本等处的铜矿,也有与银矿在一块的,当放进炉里去熔炼时,银会浮在上层,而铜沉在下面。由商船运进中国的铜,叫做日本铜,它是铸成长方形的板条状的。福建漳州人得到后,有把这种铜入炉再炼,取出其中零星的银,然后铸成薄饼模样,像四川的铜那样出售。

由红铜炼成可以锤锻的黄铜,要用一百斤自风煤(这种煤细碎如粉,和泥做成来烧,不需要鼓风,从早到晚炉火通红。产于江西省宜春、新余等县)放入炉里烧,在一个泥瓦罐里装铜十斤、炉甘石六斤,放入炉内,让它自然熔化。后来人们因为炉甘石挥发得太厉害,损耗很大,就改用锌。每次红铜六斤,配锌四斤,先后放入罐里熔化,冷却后取出即是黄铜,供人们打造各种器物。

制造乐器用的响铜,要把不含铅的两广产的锡放进罐里与铜同熔。制造锣、鼓一类乐器,一般用红铜八斤,掺入广锡二斤;锤制铙、钹所用铜、锡还须进一步精炼。一般质量差的铜器,含红铜和锌各一半,甚至锌占六成而铜占四成;好的铜器则要用经过三次或四次熔炼的所谓三火黄铜或四火熟铜来制成,其中含铜七成、铅三成。

那些制造假银的,只有纯铜可以混入。如果掺杂有锌、砒、矾等物质,永远都不能互相结合。然而铜混进银里,使白色立刻变成红色,再入炉鼓风熔炼,等它全部熔化后,此时哪个清、哪个浊、哪个浮、哪个沉,就能辨识得清清楚楚,银和铜便分离得干干净净了。

附:倭铅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1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2云。

1砑:碾压。

2故名之曰倭:此言“倭铅”之倭乃猛烈的意思,非日本之倭也。

“倭铅”(锌)在古书里本来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这个名字。它是由炉甘石熬炼而成的,大量出产于山西省的太行山一带,其次是湖北省荆州和湖南省衡州。熔炼的方法是:每次将十斤炉甘石装进一个泥罐里,在泥罐外面涂上泥封固,再将表面碾光滑,让它渐渐风干。千万不要用火烤,以防泥罐拆裂。然后用煤饼一层层地把装炉甘石的罐垫起来,在下面铺柴引火烧红,最终泥罐里的炉甘石就能熔成一团了。等到泥罐冷却以后,将罐子打烂后取出来的就是倭铅(锌),每十斤炉甘石会损耗两斤。但是,这种倭铅如果不和铜结合,一见火就会挥发成烟。由于它很像铅而又比铅的性质更猛烈,所以把它叫做“倭铅”。(未完待续。)(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最新小说: 五宝爹地甜宠妈陆南烟顾北寒 龙血丹尊叶辰(叶辰沈雁凡) 燃情辣妻携宝归来沈蔓歌叶南弦 云晴霍海 遮天之女帝的绊脚石 极品龙婿龙辰(龙辰楚婉柔) 万古第一杀神苏玄 当霸总一家穿越到古代后庄静初褚南玹 无敌古仙医叶飞 主角霍海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