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在这场全国漫游的终点,会有一场史诗级的反思;本以为在这场单枪匹马的结局,会有一些悲壮。可料到的是,在长达5个月的随心所欲后,终于迎来一段时间的顿号;而预料不到的是,结尾好像是现实和理想的无缝对接,完全看不出痕迹。
不知那一天是接到谁的使命,不知出发时想起什么,不过这一场横跨11个省级行政区的暴走,这一生是忘不了了。而我清楚记得那天出发的日期是4月1,传说中的愚人节。是被谁捉弄了?还是宿命的因缘巧合?一不小心,我被打上了愚人的标签,可毕竟是双向选择,事后自己也没有排斥呢。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知是不是传说,但也只有这样的人能改变世界。不知曾在哪看到哪位名人(还在世)的一句话:人,本来可以活的舒服,但是因为选择了梦想,所以独自一人,痛并快乐着。
50天没有提笔,如果有看过上文的朋友,当知道有一位叫“戾气”的朋友来我这做客。至今想想还觉凶险,撰写前文时还不知原因,后来才明了那次会面是“进化论”。还好,我依然没有败阵,没有勇士变恶龙。而改变的是心,经过50天的回炉,明显感觉和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开。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的事我说了算,我的人生只有我能做主。
再想想当初撰写这本随书的目的,已然更加清晰:我要用毕生之力打造一面镜子。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什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什么样的景色,他是如何应对的,以致最终没有迷路,安然回家了。面对形形色色,他还是能保有良心,带着理想,终于到达逍遥之境的。
不能说作者是干净的,但至少学生时代是干净的,在社会上是比较干净的。还是比较实在的,所以这是一本比较真的书。这一生会做两件事,但后面的那一件是非运不能自通,而且顶多是当时当世之功。只有这本随书是不会消亡,随时光流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出借鉴。希望读者可以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趋利而动。如果有足够悟性,还是可以有所思、有所得,以此解放思想,找到自己的路。虽然站在起点看不到边,但是千万不要放弃啊。
你看,我这样的愚人也启程了,而像我这样的还不止一个呢。而这些人的功业虽不能仅凭一己之力,但他们在走的那一刻是不会畏惧死亡的,是不会后悔的。而我们终究是要走的,那为什么生前一定要委屈自己,去取悦这个无知无觉的世界呢?
希望在走的那一天遇到一位读者,听他说:我是和这部书一道长大的。而这样能从头至尾,中途不掉线的读者,只需要有一位,就足够了。大学毕业,操场漫步,遇到一位大一的学弟,感觉像是路灯折射在地上,又嘻哈站起来的我的影子;而在社会上磨炼4年,终于拿到社会这所大学毕业证的我,在长江入海口又遇到一位刚刚毕业的学子,感觉像是月光影射在水中又倔强立起的我的影子,第一次知道原来月光还可以这么看啊!
还有40天,本人就已是26周岁了,整整26年的光阴!如果翻一番,我最精华的时光就走了;如果再翻一番,大去之日可以屈指了;纵然还有一番,终究不过百年阳寿。以上海为根据,扩充到江浙皖一线,进而辐射整个大中华区,这是现在的行程,那之后呢?之后是亚洲区,是欧洲、北美、澳洲,然后是非洲、南美,再然后是整个地球,后面还有吗?还有周天寰宇,还有时空纵横,别忘了,最后还有我自己呢。
这段时空庞大的漫游,去了太多的地,看了太多的人,经过一茬子事,有些是剧本里也不曾出现,还有些是现在不能写。最终汇总到自己,觉得有循环,难道因为地球是圆的?或许真正的意思是:他们一生就去了那么些地,所以我准备的库存有限,那你现在突然要跑这么远,既然来不及准备,就只能粘贴复制了,可又怕进一步激发我的好奇,只能强行打下人为的区分概念。
原谅一下,我很懒的
理解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比如藏传佛教,比如各个民族,比如自上而下各个年龄段的人,其实是一样的。本来他们有无限可能,本来他们多彩缤纷,可一不小心被整容,现在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产品。不过对于我的旅行,这并非坏事,不需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面具。对政治家来说也挺好,毕竟方便统治。对国家来说也不错,稳定。
从我起床那天算,亲身经历与众不同的有几个?不超过两只手!而那些站在舞台已经上路的人,如果不加特效,不加剪辑,大部也是芸芸。而当初他们上岸所凭借的出众呢?原来在更高层次的拉锯中,终被消磨了。而现在能占据舞台就靠一股子狠劲吗?难道勤奋敬业本身有那么可歌可泣吗?
我的足迹已到半个中国,但至今仍未出过境,更别提出国了。港澳台通行证和护照今天才到手,是时候看看港澳台是怎样的文化?以及他们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民,和大陆是否有所不同?
意外的是,现在政府办事效率真不错,新政已显效果。一周即办好,安排物流发出,而担任运送的邮政实在无语,难道那里还是铁饭碗?到付的费用并不便宜,可内到客服,外到快递员,多是一副“老子是国企”的态度!这是优越感吧,是找了个好去处啊。试想现在还在为生存而工作的我,如果要像他这样,或许当晚就得结算工资了。
不知道国外如何,但在中国,那些能出来的几乎都有天赋,而且也是在走天赋赋予的路。否则一不小心即被同化,哪家小孩结婚了,哪家生小孩,哪家做什么工作,哪家拿多少工资?这些话题值得去讨论,起码值得去探讨至死吗?难道他们不厌?
一旦觉察到和别人不一样,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起码我开始是有些害怕。可怜的是,他们只有一条路,并非不想融合,只是真的融入不了!而国家难出绝世之才的难题,至今还不能解答吗?
那为什么不从小处试一试呢?
比如取消学生时代的集体宿舍和合租,一律住真正意义上的单间,不受干涉
不过走这条路前,要有沉没的心理准备,毕竟上路之前可怜,上路之后还是可怜
上周在云南哀牢山下喝着雪花,当时一位种地的师傅坐在边上的树荫下。我低价卖了他3罐雪花(喝不完了),或许是本地人,知道我来参观褚橙庄园后,分享了一些关于褚的轶事。大部是新闻上没听过的,一度让我以为对饮的是童言无忌,还想提醒他小孩不能喝酒,可细看眼前却是青山。此时夕阳未落,有小孩在林中穿梭,而他眼里是历经世事的与我无关。如果不是看过褚的照片,这何尝不能猜测是大山留下的谎言?
你看,他到站了,我也到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