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谚语“河东王,河西李”中的河叫釜溪河,流向东南而汇入沱江,走沱江可以直到广汉,这是传统的川中盐运路线。而釜溪河与沱江构成的水运体系,又被川菜界称为“小河”。
川菜分三个体系,即以成都为代表的“上河帮”,以重庆为代表的“下河帮”,以自贡为代表的“小河帮”。水煮鱼、水煮牛肉、水煮肉片……这些“水煮”系列菜品,真正的发源地就是自贡。
自贡“下河帮”川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和会馆菜三大支。
盐工菜,顾名思义,工人吃的,用料普通,做法简单,符合大众的口味和经济承受能力。
会馆菜,包罗万象,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带来的,融合各大菜系之长,又加入了自贡本地的特色。
盐商菜,那就恐怖了。咱们之前提到的“火边子牛肉”就是盐商菜,口味还在其次,必须要上档次,土豪气息扑面而来。
古代盐商们喜欢斗富,比如“猪血旺”,普普通通的一道菜嘛。盐商们非要用灵芝、人参之类的名贵药材喂猪,再把猪吊起来灌滚烫的粥,这粥也有讲究,工序复杂,用料奇葩。这些都只是前奏,当猪的食道被粥烫出血泡后,刺破那些血泡做猪血材料,再以各种独门工序炒成菜。
自贡有道名菜叫“跳水蛙”,这也是盐商菜。传统做法根本伤不起,先以秘制酱料涂在木箱内部,再放入精养数日的青蛙,盖上箱子,让青蛙跳几个月再取出。由于酱料的原因,青蛙死后不仅没有腐烂,反而保持着一定水分,浑身充满了浓郁的香气,并且肉质劲道,以此做原料再进行精心烹制。
嗯,这些东西作者君都被吃过。
唯一吃过的“跳水蛙”,到21世纪已经变成“水煮青蛙”了,难以想象传统做法是什么味道。
周赫煊也没能一饱口福,王德谦居然请他吃豆花饭,这是典型的盐工菜,一点没有大盐商的气魄。
蜀光中学那边暂时没去,周赫煊乘船南下前往富顺,在邓关附近有个叫“竹林湾”的地方,那就是厚黑教主李宗吾的隐居之地。
几间破败的竹木土混合建筑,有着典型的西南明清民居风格。
李宗吾穿着一身脏兮兮的长衫,靠在楠竹椅上,旁边放着花生和烧酒。他一边看书,一边抠脚,时而捡起粒花生米,就着高粱酒喝得美滋滋。
老妻板着脸走过来,把一件干净衣服扔在他身上,喝道:“吃吃吃,就晓得吃!快把衣裳换了,一件长衫子穿了两个月都不脱,我昨天丢在洗衣桶里头,你咋个又捡起来穿?”
李宗吾嘿嘿笑道:“我怕夫人洗衣受累嘛。”
老妻没好气道:“我鼻子才受累,衣裳都穿馊了!”
“马上脱,马上脱,夫人息怒。”李宗吾连忙起身宽衣。
“怕老婆十二经”是厚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宗吾说:“怕老婆才能成为高人逸士,怕老婆才能做英雄豪杰。怕老婆是四川的省粹,也应成为中国的国粹,不管是统一全国还是偏安一方,都要怕老婆的人才能做到。”
在李宗吾的理论体系中,怕老婆是跟抗日结合在一起的。戚继光抗倭名将嘛,戚继光也怕老婆手动滑稽。
老妻拿着脏衣服问:“你的书好久才出版嘛,屋头都没钱用了。”
李宗吾连忙说:“快了,快了,正在准备印刷。”
“快个屁,”老妻毫不留情地拆穿,“中央政府通缉你的文书都发到县里头了,哪个还敢印你的书?你莫要天天看书写文章,赶快找个学校教书嘛。你以前在县中(郭小四的母校富顺二中)当过校长,现在回去当老师总可以的,教书也比你写文章光彩。”
李宗吾耐心解释道:“夫人,你说些啥子哦,我在四川大学都是当教授,哪能够回县中学当老师?就算我愿意去当老师,人家校长也不敢要啊。校长脑壳肯定痛得很,都没有合适的职务安排给我。我如果去当个副校长、校务主任之类的,校长不好做,同僚也不高兴,纯粹给大家找罪受。”
老妻道:“是是是,你看得明白,我是个糊涂虫。”
李宗吾又道:“再说了,教书只教得了一代人,我写书可以影响千万代。”
老妻冷笑讽刺:“我晓得,你是厚黑教主,你以后可以在厚黑庙里被供起来吃冷猪头肉。”
李宗吾赔笑道:“夫人明见万里,佩服。”
“一天到黑只晓得发梦,懒得跟你说。”老妻埋怨两句就洗衣服去了。
“唉!”
李宗吾低声长叹,他对官场看得太透彻了,又不愿同流合污,因此根本没有仕途可言。《厚黑学》已经发过单行本,负面影响极大,他这两年都在完善厚黑理论,并为厚黑学写“说明书”,希望大家不要用错了这门学问。
教育救国什么的,李宗吾也搞过,还因推行教育改革被守旧学生痛打。闹革命他也闹过,当年李宗吾县试第一考取秀才,又在省城理科师范班获举人功名,却跑去加入同盟会,参与刺杀四川总督赵尔丰差点被通缉。
但现在,李宗吾却彻底陷入了思想迷惘当中,对社会看得太明白也不是件好事啊。
老妻正在河边洗衣服,突见一条船靠过来,船头有人问道:“请问,李宗吾先生的家在哪里?”
老妻抬头问:“你们找世全做啥子?我是他的婆娘。”
周赫煊让孙永振拿来礼物:“嫂子好,我是李兄的朋友,特地来拜访一下。”
老妻忙擦拭双手,笑道:“快请,快请。”她说着回头大喊,“李世全,你有小兄弟来了!”
李宗吾踩着布鞋出来:“哪个小兄弟?”
周赫煊笑着抱拳走近:“宗吾兄,好久不见!”
南怀瑾和钱吉也说:“李先生,我们来看你来了。”
“,是你们几个,”李宗吾大喜,吼道,“夫人,快回来杀鸡,不要洗衣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