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剑问道 > 玄幻魔法 > 八仙演义 > 主要人物简介 4

主要人物简介 4(1 / 1)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搜索

一、王薄起义的历史背景

说到历史背景我们需先从整个隋朝谈起,隋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它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一共经营了37年,经历了三代皇上,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隋恭帝,是一个破落的过渡时期的皇上,这里我们不准备详谈。隋文帝杨坚做了24年,,隋炀帝杨广做了12年。隋朝的建立用忠君的思想来说,它本身就不正统、不正宗,因为它的开国不是隋文帝自己打下来的天下,他是篡权窃取的王权。不过,这位窃国的皇帝,自从当了皇上之后还算不错,为政还算有一套,曾做了许许多多与人民有益、与国家发展有益的事情,因为他毕竟是一代开国皇帝,开国皇帝大都是这样,比较清明。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统一了国家。当时北朝已是北周,然而南朝还有陈,他必须灭掉陈才能统一国家,于是他用了8年的时间,由公元581年到公元589年,灭掉了陈,统一了国家。

第二,他对国家体制实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了三省六部,设最高长官为宰相,那么在地方他合并了郡县,原来地方官制有三级,有州、郡、县,现在他把郡和县合并了,变成了州县两级,即使有些地方还叫什么郡什么郡,但是它的建制实际上就是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严加控制。

第三,他正式实施了科举考试制度,他废除了魏晋以来的推官制度,从此门第不分高低,只要有才,通过科举考试,穷人也可以一步登天,也可以去参加政权,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进步,这是一种文明,这在当时乃至今后各朝,都是最公正的推官制度。所以说这个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一直沿用到清朝。

第四,在农业上,他一度实行了均田制、减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当时的国家比较安定了,这就出现了史称的“开皇之治”。第五,开凿大运河,这个问题分利弊两说,从利上来讲,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南至余杭,现在的浙江,全长四五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这大大促进了南北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贡献。从弊上讲,它征发了几百万的劳役,是既劳民又伤财,劳役者深受其苦,民声怨愤,当时死人无数,残酷程度可以说是仅次于历史上秦始皇修筑长城,所以说历史上曾对这事有这样评价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就看出这事有人褒有人贬,是既有利也有弊。

但是到了公元605年,杨坚的儿子杨广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是历朝历代最有名的几个暴君之一,在他执政以后,政治上开始走向腐败,实行残暴的统治,极力的榨取民脂民膏,供他自己奢侈的生活,他在位一共十二年,尽做了些祸国殃民的事情。

第一,他也修运河、筑长城,但是他更是不顾人民的死活,他征调了民夫百万人,就死掉了五六十万人,死了一半还多。

第二,他为了自己的挥霍,营建东都洛阳,新的宫殿,豪华宫殿,每月他就征调民夫200多万人,也是死者不计其数。

第三,为了炫耀富足,他在秋冬两季树木的花叶凋零时候,他就让人用彩色的绸缎制成花来装扮树木,甚至树木的树干、树枝,他都让人用丝帛缠绕,人民却衣不遮体。

第四,隋炀帝曾多次带领大批的后妃、宦官队伍巡游全国,从东头洛阳出发,到达江都,就是现在的江苏扬州,随行的船只,竟达五六千只,船队的长度能达二百余华里,动用的民夫,拉船也就是纤夫,能达八万人之多,并且所到之处,地方还得准备上好的贡品和食物,这样人民是深受其痛苦,苦不堪言。

第五,隋炀帝不仅如此,他还好战,穷兵黩武,就在大业六年,也就是公元610年,他厉兵秣马,准备发动对高丽的战争,高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养马就在山东,什么是养马,不是光在这里喂喂马,而实质上就是在山东招兵买马,一切的军粮、,船只、马匹等等的军事设施、军械都要在山东准备,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诏山东置(军)府,令养马以供军役。他不顾人民的死活,仅举一例就可以看出:在东莱,(就是我们现在的山东莱州市)海口监造船只,征发的工匠、民夫、不仅仅受到官吏的监督和打骂,不敢休息,甚至白天黑夜都要泡在水里干活,以致腰以下都生了蛆,所以死者是十之三四。他准备那么的军需,需要大量的钱财,那就必须在山东人民身上大肆搜刮,增加赋税,增加徭役,而当时我们山东人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山东当时和河南这一带,正遭大灾,先是天旱,后又发大水,且有瘟疫,当时仅我们山东就死了五六十万人,史书上有这样记载:大业八年,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还记载说:民相卖为奴婢。也就是人民互相卖,这里说互相卖就是说卖儿卖女卖妻子,给人家去当奴役,当奴婢。这样沉重的徭役负担,加上连年的灾害和征战,致使我们山东人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官逼民反,于是一场疾风骤雨般的农民大起义就在山东酝酿起来,这就是王薄起义的整个社会背景。

二、讲王薄起义的过程、规模及其影响

就在王薄起义以前,也就是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邹平一带生存不下去的农民,曾经聚众闹过事,啸集于邹平南部长白山的大洞内,史籍上只有这么一句记载,说“有狂寇数万”,其实,没有这么多,我们邹平这一带也没有那么大的山洞,这是后来镇压者为了买功,虚报的一个数字。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只是当时的一点农民起义的星火,是王薄农民起义的先声,星火而已,它与后来的王薄起义不可比拟。当时,遭到官军的镇压马上就失败了。但是往往反抗的烈火越扑越旺,大业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邹平人王薄,在县境西南长白山中,也就是我们西窝陀村的南五里处雕窝峪山中正式举起起义的大旗,从而真正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资治通鉴》上是这样记载的说:“邹平民王薄,拥众聚长白山,剽略齐济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这就是说王薄起义以后,屯兵于雕窝峪山中,以此为根据地,经常飞快地,敏捷地袭击周围的那些郡县的官兵、官府,可以说当时是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并且为了宣传发动群众,他曾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这样的诗歌,来鼓动和劝说农民积极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其歌曰:

“长白山前知世郎,

纯著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食牛羊。

忽闻官军至,

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与官军誓死斗争,不服从朝廷的调遣坚决不去辽东的坚强决心,也体现出了他为正义而斗争,为生存而斗争不怕牺牲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歌现在被人们雕刻在我们雕窝峪风景区的大门内的影壁上,由著名的书法家苗培红先生题写,纯镏金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还有一首歌谣,比较通俗易懂,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纷纷投靠义军和支援义军的实际情况。曰:“要抗兵,要抗选,家家都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刀枪,昏君赃官杀个光。”就在他这些歌谣、诗歌和义军们举动的感召下,一些不堪忍受沉重赋税和徭役的农民,都纷纷的投靠到了起义军的大旗之下,当时义军达到了数万人,在山里打造兵器,囤积粮草,(至今山内还有屯粮处,铁匠台,点将台等等的遗迹)。在王薄起义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国各地,特别是我们山东,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王薄率领的农民起义比较早,并且规模也大,这就使得我们邹平以南的长白山区成了农民起义的中心区,加上王薄有领导的起义军有山可依,背靠大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对防御官军的进剿可以说是非常有利,这和平原地区的那些起义军相比起来,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于是,周围各地的义军,也大多都曾经与王薄起义的义军来联盟,联合作战。譬如黄河以北的农民起义军郝孝德、孙宣雅,还有齐郡的孟浪,等等。具体作战的情况是这样的:

大业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王薄在攻掠了齐郡之后,为了扩大战果,曾经兵进鲁郡,鲁郡就是现在的兖州,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很顺利,但后来这些义军们却起了一些轻敌麻痹的思想。这一轻敌麻痹,造成了惨败,被当时隋朝的大将张须陀打败了,义军被杀好几千人。于是王薄赶紧收集剩余部队一万来人,准备北渡黄河,去找曾经结过盟的,郝孝德他们,可是刚刚过黄河到了临邑,又被张须陀的队伍追上了,义军再次惨败,这一次又死了五千余人,牲畜万计,损失惨重。虽然王薄义军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但他还是坚持找到了黄河北的农民起义军郝孝德和孙宣雅,三个部队联合了起来,当时他的兵力又达到了十万多人。他们马上又渡回黄河再次进入长白山区,准备与隋朝的官军决一死战。他们合计了一下决定先打最近处章丘城(那时候的章丘城的县城在绣惠,不在明水),但是他们却没有经过合战的演习,只是想当然,那就作战了,实施分散出击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据我们现在分析,不仅是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够精良,兵员队伍素质不高,你想,一群农民组织起来的素质能有多高呢)。所以啊,又被张须陀把这三股义军来各个击破,又打败了。郝孝德,孙宣雅一看不好,只好又退回了黄河以北,这第一次联合作战,失败了。

王薄在进攻章丘失败之后,显然兵力已严重不足,但是,他仍没有丧失斗志,更没有丧失信心,仍然更加谨慎地以长白山为依托,转战于鲁中、鲁北齐郡各地,开始学会利用小规模的偷袭,与官军周旋。就在这期间,齐郡孟浪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也曾经来长白山与王薄的起义军联合作战。但是终因隋朝大将周发尚和张须陀进逼,这股起义军来了不久,也南下江淮一带转战去了,后这支队伍投奔了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以后还有李子通、左相才这两股起义军也曾来长白山区驻扎过和王薄联合过。王薄起义军却一直没走多远,一直就在我们鲁中,鲁北各地一次又一次与其他起义军联合做过战。从整体上来看啊,王薄起义军自从成立以来打仗作战,胜利可以说是不多。我刚才分析了,原因是兵器不精良,兵员素质不高所导致。尽管如此,他却从根本上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给了隋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关键还在于他为埋葬隋王朝打响了第一枪,也正是这第一枪,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的大浪潮。

在他的影响下,各地起义军逐渐形成了三股最强大的力量,这三股最强大的力量分别是: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第二股是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第三股是杜伏威、辅公佑的江淮起义军。除了这三股大势力,其余的小势力一股一股的层出不穷,不计其数,可以说是当时全国形成了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的大浪潮,大气候已经形成。虽然后来这三股强大的义军因为战略问题不在山东打了,流到了全国各地,但是这些义军的基础力量,也就是说骨干力量,主要力量还是属于我们山东的,因为它的基础就在山东,大都以我们这里为依托和基础,发展起来了的。也正是在这各股、各路起义军的打击之下,隋王朝迅速瓦解了。

三、王薄起义后的归宿

公元618年,这时的隋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隋王朝的内部人心大散,各想各的事,甚至纷纷倒戈,曾是隋王朝的禁军的大将领宇文化及就是其中一例。他在江东,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的扬州发动了兵变,刺杀了隋炀帝,但是他呢,却拥戴他的萧皇后,想着立她为皇帝,另立皇室,不在洛阳,也不在西安,他上哪儿,想上北京。于是带着他这伙人马就北上,第二年,就到达了我们山东的聊城,这地方当时这里还是(受)隋王朝的统治,还是官军占领,来到以后就驻扎在聊城,这个时候的王薄起义军也在聊城一带转战。就是这个时候,唐王李渊也起兵造反反隋(后来他成了气候,建立了唐王朝,当上了皇上)。他也派兵来占领聊城,谁呢?淮南王李神通,让他来攻打聊城,可以说当时是多股力量都集中来到聊城打仗。就在这种紧急形势的情况之下,宇文化及感到不好了,于是他想到了王薄,马上派人暗暗的与王薄来联系,说要和王薄咱联合起来共成大业。当时王薄是在外头打游击的,他一听这情况他心里这样想,你宇文化及是个什么东西,你宇文化及你虽然刺杀了隋炀帝,但是你拥戴的还是他的皇后,你还是隋朝的走狗,就有心不和他联合,但是来硬的又不好,于是心生一计,顺手推舟将计就计,,就佯装诈降了宇文化及,当然这样就可以进入聊城了。于是领着他的部队,堂而皇之地驻进了聊城。唐王军李神通,这时候就也来攻打聊城,由于王薄的部队加上宇文化及的部队,合起来没让李神通打进来,其实这时候王薄也不了解李神通,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不久,河北的农民起义军窦建德,也来攻打聊城,同是农民起义军,按现在的话说同是一个阶级,王薄当然心里高兴,这是兄弟部队来了,于是见时机已到,打开城门,放窦建德进入了聊城,不用说,先把隋朝的走狗宇文化及擒杀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薄起义军应该说就融到了窦建德起义军当中,当然,他们却都有着割据一方的地盘,相对独立,那么再后来呢,再后来隋王朝彻底灭亡了。唐王李渊坐了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那就是唐朝。起义军民终于消灭了昏庸腐败残暴的隋朝,达到了目的。

当时,虽然唐王朝成立了,但是分散割据的情况非常严重,各股起义军都各占据着一方地盘,又加上原来隋朝的那些朝廷命官们现在还没完全被收服,他们也占着一方地盘,可以说全国形势非常乱,在这种情况下,王薄审时度势,首先接受了唐朝的招安,并且带着他的地盘,一回加入到唐朝新的政权之内,不仅这样,他还一起去说服了青州、莱州、密州等等的那些割据势力,一起顺从了唐朝,他自己也被委任了一个官,那就是齐州的总管,驻守在历城。

就在唐朝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王薄与宋州总管盛彦师,联合起来要攻打一个叫须昌的地方(须昌就是今东平县的须城镇),那时候这里还没有顺服新的王朝,打它得需要军粮,他们就筹集粮草,在哪筹集呢?在潭州(潭州在现在的历城的东平陵这个地方),当时这里还有个刺史,是隋朝的命官叫李义满,他还觉得我是隋朝命官,甚至他不知道隋朝灭亡唐朝建立,(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他还认为他了不起,到他这里来征粮,他不给,闭仓不予,于是与王薄一同来的盛彦师把这个李义满抓起来了,押回齐州的监狱里看管起来,不料,这个家伙命不大,不几天就在监狱里死了。须昌就平定以后,王薄有事,又需要回潭州,他也没多想,那时候觉得时局比较平定了,他又想李义满又不是我抓的,是盛彦师抓的,可以说大意了,没带兵,就只身去了潭州,可潭州还有李义满的人,李义满有个侄子叫李武意,听说王薄来了,心想,得来全不费工夫,你把我叔叔弄死,我何不......他不管是盛彦师抓的还是你王薄抓的,反正你是一伙的,于是就把王薄刺杀在了潭州。这就是王薄的结局,也就是他的归宿。

我们总结一下可以说,他为反隋灭隋,推翻隋王朝,是战斗了一生,又为建立新的唐朝而殒命殉国。

四、对王薄起义的评价

第一点先说一说王薄其人。王薄到底是哪里人呢?根据我们现在的考察,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他应该就是我们青阳的西窝陀人,虽然史料上只提了他是邹平人,但依据他的诗“长白山前知世郎”,这“长白山前”这五个字,你就可以断定他就是西窝陀人,长白山就是他依托的雕窝峪,雕窝峪前头,哪个庄?那就是现在的西窝陀。只不过那个时候是一定叫西窝陀这个名,这一点暂无考证。史书上还说他是铁匠出身,我们这个西窝陀村,历朝历代,就是以铁匠出身的居多,是有名的铁匠村,可以吻合。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我们村修大坝,曾经出土了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上就镌刻着“王记”两个字,同时也出土了还有其它的一些文物,都可以证明王薄应该就是西窝陀村人。

王薄还是个能说会道、精明强干有一定文化很有威望的人,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他的诗歌就可以看出,《无向辽东浪死歌》,这首诗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读了家看一看这首诗歌的用词,是多么的押韵合辙。“知世郎”一词是啥意思?就是精通事理,言事可知,没有文化,能做得到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绝不是一个不识字的白丁,应该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虽然没有功名,但是最起码得相当于一个秀才一样的水平。很受大家的依托。再从后来他的审时度势,那个处事上来看,他也确确实实应该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也就说,他是既能文,又能武啊。

第二点,对王薄起义的评价。王薄起义这件事,在某些历史书上,都蔑称他为“贼”,是“贼寇”,那是写书者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所决定的,我们从他起义的历史背景上来看,他的举动完全是正义的,是为了生存而起义的,为反残暴而起义的。既然称他为起义,历史书也称他为起义,怎么能称人家是“贼”呢,什么叫起义,这个“义”字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看待他不能等同于封建社会那些劫财劫钱的、那些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更不能等同于那些小蝥贼。他是什么,他是专门对付官军的起义军。他应当和历史上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那些英雄们并驾齐驱,他的义举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的一种进步,所以说他的功绩,应当彪炳千秋史册。

至于后来他被招安,有人说这可是个污点,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也不应当是污点,他不应该与《水浒》当中宋江的招安、投降同日而语,因为宋江领着水泊梁山的好汉们,他们反的是宋朝,而招安的还是宋朝,他们并没有达到反宋的目的,并且他们招安后还帮着宋朝打同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又成了宋朝的一条狗,而王薄起义军呢,他们已经达到了消灭残暴腐败的隋王朝的目的了,而招安他的正是崭新的唐王朝。所以说王薄接受招安,投靠新的王朝,是在乎情理的事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仅不能成为污点,这正说明了他能够审时度势,非常精明。我们不能用我们今天的“无产阶级斗争彻底性”来理解这个问题,更不能用这样的观点去要求他们,因为这不现实。

王薄起义,不在于他的胜败,在于他为埋葬隋王朝打响了第一枪,在于他成为隋王朝掘墓的第一人,为了建立崭新的唐王朝,奠定了基础,为争取人民的生存自由,为正义,创造了一个战争的范例。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说明:为了在本书中衬托出秦琼,故此将王薄写成一个相对反面的人物,特意在此给予解释原因。就是秦琼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是高大上的形象,自然这王薄就要受点委屈。其实在很多古典小说中都有类似的描写。比如为了衬托出刘备来,《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写成大奸大恶之徒,但是字里行间,曹操的才干还是难以掩饰的。而且刘备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就比如三英战吕布中,刘备手持双剑与吕布大战,甚至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反在关张二人之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多多列举。

在本书的文学相关部分,本人还将会对自己能够认识到的问题给予解释。如果读者朋友们有什么意见和见解,欢迎在书评区留言。作者在这里表示感谢。)

最新小说: 遮天之女帝的绊脚石 极品龙婿龙辰(龙辰楚婉柔) 无敌古仙医叶飞 龙血丹尊叶辰(叶辰沈雁凡) 五宝爹地甜宠妈陆南烟顾北寒 燃情辣妻携宝归来沈蔓歌叶南弦 万古第一杀神苏玄 云晴霍海 当霸总一家穿越到古代后庄静初褚南玹 主角霍海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