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经历两次,秦孝公让商鞅颁布了一个《垦草令》。主要内容是,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其中有一条,抑制商业发展。为什么要抑制商业发展呢?变法带头人魏鼓励商业,秦献公时期,鼓励商业,商业可以充实府库。
怎么突然来这么一招?魏实行收储政策,有可能是遇到问题了。商人的花招很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商鞅的抑商,也不是说打压,只是有些你商人不能涉及。另外还担心商人变强大,估计当时,各国相继跟随魏鼓励商业行为,充实国库,商人有泛滥之势。
做商人好啊,善于经营,赚到钱,想买什么买什么。穿着华丽的衣服,做着华丽的车。
当时一个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能也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商人的资产。
据说陶朱公范蠡的二儿子杀人,被囚于楚。陶朱公让大儿子用辆牛车拉着一牛车黄金,去行贿。
估计楚国这样一个大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超不过十辆牛车。人人都想着经商,谁来中田地。
商人对国家的依赖很低,不像农民,土地是国家的。经济独立,平常也不会听从君主的,说到底还是统治。
大概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小苗,就这么被无情的给,抹杀在摇篮中了,嘿嘿。
各国都变法,大体一样,重农重商重军,当然除了商鞅稍微做了点改变。
经历过乱七八糟的初期改革,人们的思维更开阔,想法也就更多。这时候,大家的思维走向也五花八门。
“来来来,看我这,农业,依然是最爱,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共创粮食大丰收”,商鞅第一步,就是定调,把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耕战上来。
当时为战国时期,耕战,依然是国家首要任务。做为第一次变法的敲门砖,效果应该还不错。
然后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进行第一次改革。改革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随着人口增加,户籍改革势在必行。在秦穆公会由余那里说过,自由发展,适合于人口少。
人口一多,法律就必需跟上。这里的法,和秦穆公时的法,又有区别。
秦穆公时的法,很粗陋。这里已经是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不断改进贴合时宜的新法。
涵盖范围广,规定的很细致。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法律的支撑,也就能做到安居乐业。
另一个就是奖励战,魏国变法后,听说敌人来袭,国家的政令还没到,人们就已经穿好盔甲,准备战斗了。
军队从来都不是看数量,而是看质量,看整体的战斗意志。为什么而打战,很重要。
比如越对吴,越那边,三百死士,唰,眼睛都不眨一下自刎,恐怕是孙武、孙膑、吴起练出来的部队,也没折。
“我今天,为越国,视死如归”,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就是有目标和没目标的区别。
商鞅奖励战,士兵是为自己而战。别人上战场,担心生死。这可倒好,一上战场,两眼放光。
杀敌越多,奖励越多。但怎么知道你杀敌多少呢?这个大家都知道了,相当之残忍,人头,按人头算。
商鞅的变法,犹如一根定海神针,对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安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秦开始实施第二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已经很完备了,第二次变法,是对第一次的补充。
随着商鞅的变法实施,秦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商鞅的确厉害,现在都做不到。
真的吗?夜不闭户,不是因为人们的教化程度高,思想觉悟高,而是怕。
我开着门,你也不敢进,进了有法律等着你。你不怕惩罚,不怕死?没关系,你有家人,你有邻里,不管你是会跑,还是会飞,邻里、家人连坐。
他后来逃跑,要借宿,不敢让他进。擅自收留陌生人,是犯法的。道不拾遗,一样的。
看到掉了的东西,不能去捡,触犯法律。法律再怎么细致,但不能不考虑人情。
商鞅刻薄少恩,可以显见。后来太子两老师以身试法,鼓动太子违法。
太子不能处罚,就处罚两老师。一个膝盖挖了,一个脸上刺字。第二次变法,就是在太子触法事件后,进行的。
商鞅变法,得益的只有一类人,努力的人。国家越来越富裕,普通民众越来越富裕。
普天之下,很多人都受益于他的变法,但为什么最后却没人收留他呢?
调戏晏子,让晏子走矮门,押个齐国小偷过堂的楚灵王,鱼肉百姓,穷奢极欲,穷兵黩武。
最后遭遇反叛,一个人流亡。遇到熟人,枕着腿休息,睡着了人就用土块给他垫着,抽身走了。
因为新国君下令,凡是供给食物和跟从楚灵王的,罪及三族。申亥的父亲,因为正直,顶撞过楚灵王,但他没惩罚。
楚灵王遇到申亥,申亥把他领回家中,好吃好喝的供着。那么一个暴君,尚且有人不顾法令相助。
商君,惠泽天下,却没有一个栖身的地方。小时候,都拿过烧烫的东西,拿一次,烫疼了,第二次就会小心,如果再烫一次,只要看见,就会注意。
秦国的百姓也是这样,经历过严法的洗礼,完全臣服于法律这部机器之下,这也是商鞅自己造成的。
至于说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他验证了一条,天子犯法,欲庶民同罪,他商鞅这个法的制定者,也的确没有例外,嘿嘿。